数字币涨跌应该由谁掌控,交易所、KOL还是HODLer ?
生死,佛教术语,乃指有情众生在世间的出生与死亡两个接续而辗转的状态。芸芸众生,无非是生老病死,任何人都逃离不掉的轮回。可能对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环的过程,所以出现了轮回,比如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机、富不过三代、一个GJ的发展、一个部落的衰胜都无非是一个轮回的过程。
而今数字币的生死应该由谁决定呢?去年94之后,数字币不被承认,1c0遭打压,导致了数字币缩水90%以上,而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产物,它或许并不是那么容易死亡,历史上比特币被宣布死亡超过100次,而最后依然都活下去了。
从1c0到IFO在到IE0数字币经历了很多营销阶段,无非就是为了一个字:“利”,马克思《资本论》:
“一有适当的利润,资本就会胆壮起来。10%则会保障它在任何地方被使用;20%则会使它活泼起来;50%的利润则会引起积极的大胆;100%则会使人不顾一切人的法律;300%就会使人不顾犯罪,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了。”
可想而知,在数字币百倍、千倍的利益背后,或许大家都已经不在关乎生死,而是要想怎么挣钱了。
数字币分叉,始终不是一个长久至今,从比特币延伸出比特币现金在到后期的BCHABC和BCHSV,说是社区不和,归根到底就是利益分配不行吧,还有人提出谁才是真正的比特币?比特币就是比特币,任何分叉的币都不是比特币,想替代目前来看是不太可能的,目前比特币的HODL远比其他数火币网公司员工有多少?字币的认知度要大的多,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认可的加密型货币。
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加密货币死亡的现象,那么数字的生死究竟应该是谁来决定?
根据网站deadcoin的数据目前数字货币死亡已经上达千种,字母排序已经从A-Z,每一个数字币的背后或许都有一些hodl,但是当这个数字币不在赚钱的时候大家就都散了,利益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,就像很多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挣钱、理财之道一样,从互联网出现后,网络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源项目和一些协作项目,这让某些软件和项目发展的更快更壮大,而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安卓和IOS两个系统,可能这就是开源的力量。在后互联网时代,大家应该崇尚开源、追求合伙人机制,也就是币圈所谓的价值互联网时代,目前已经有很多社区型产品实行合伙人机制,比如百度、即刻,币圈也有ok、火币、币安三大交易所提出的合伙机制。
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,目前是一个社区时代,只有一部分人信仰某一个币或是某一个产品,那么这个产品的HODL就会越来越多,社区的发展才会更壮大,而产品的可用性、维护性则会提升的更快,每个人的认知程度不一样、所理解的也不一样,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。
从比特币诞生到现在目前已经十年之久,而比特币的富豪榜交易相对已经很少,或许这才是真正的HODL,比特币当初并没有交易所,而是通过社区交易或线下交易,那么决定比特币生死大的则是这个最初的社区,假如这些人始终不放弃,那么比特币则会一直存在,而后期出现的数字币则大多数以利益为准,比如I-c0、I-E-0模式,数字币在区块上根本查询不到,所拥有的HODLer也根本没有,都是交易所在交易自己的数据库,而所谓的中标,或许这就是庄的套路吧,中的只是少数人,大多数仍然是被割的韭菜。
以BCHSV举例,数字币的生死应该由谁决定?
观点一:由交易所(去中心化交易所)决定,某些大型交易所一句话可以决定一个币的生死,公告一发,这个币将于某某日的几点将在本交易所全面下架,而作为主流交易所,其他小型交易所得到消息自然也会跟风纷纷下架,这样就会导致数字币的流通大大降低,最终变成了单机模式,可能最后就是要凉凉的节奏。去中心化交易所,真是数字币的福音吗?目前来看根本不现实,上币和下架币的机制,就这两个规就涵盖了无数的可能,上币的条件可能会很多很多,并不是什么币都可以上、都可以交易,还要防止交易造假、用户造假等等现象。
观点二:KOL,作为互联网时代,社交已经成为了生活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的方式,某某大V一句话可以定一个产品的生死,比如最近爆火的蔡徐坤和大B站的事和视觉中国黑洞版权问题,可怕的不是KOL,而是KOL之后的HODL...
观点三:由HODL决定生死,或许这才是一个数字币最终存活下去的终极目标,就像CX可以有很多信仰者,比如最近疯狂的I-E0模式,变成了资金盘,暴拉、暴跌的情况比比皆是,而真正的HODL又有几个,如果没有利益或许早就散了。假如某个币没有上交易所,但是作为HODL却都认可它的价值,就像古代的物物交换一样,有人喜爱名画、有人喜欢美食,大家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去交换,双方认可则达成协议兑换,或许这才是数字币的最终价值。价值是由认知决定的,你认为它值钱但它不一定值钱。
最后,小白只想说:“比特币才是真正的比特币,无须证明,HODL自证!”。